当前,农药企业普遍感受到了来自环保的压力,不少企业不得不停产整顿、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形势趋严,企业当何去何从?
10月20日,长江经济带绿色化工行产业调研走进利民股份暨农药行业绿色发展闭门会在江苏省新沂市举办。与会代表表示,环保是压力也是绿色发展的动力,在环保趋严环境下,小散乱企业市场将逐渐被挤压,环保达标的企业会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化工企业,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早在建新厂之际就高度重视环保舍得投入,引进最新环保技术,加强“三废”治理,通过工艺技改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该公司董事长李新生表示,利民化工将环保视为“良心之所在,存续之根本”,去年投入1.24亿元用于环保治理,占到销售收入的近10%,其中仅代森锰锌产品生产的环保综合运行费用就达2000万元,折合每吨产品环保成本640元。
尽管环保成本的增加,使利润率降低,对产品销售也造成一定影响。但通过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开发绿色产品,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已连续几年实现30%以上的业绩增长。
“我国目前已成为主要的农药生产国,产业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农药行业小散乱的情况正在逐渐改观,改变粗放的、污染严重的发展方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在会上表示,对于农药企业来说,中美贸易战只是增加成本的问题,但环保安全的压力、开与停则事关生死。
上海工搪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仇文强表示,以前企业都希望少投入、早开工、快盈利,因此会选择便宜、没那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随着环保安全督查加强,这样的企业没有了生存空间,小散乱企业所占据的市场逐渐被释放,正规企业将会有更多发展空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建议,农药企业不要追求最大,而应当追求做精做专。行业领军企业要对标国际先进企业,积极创新,调整剂型结构,把龙头产品做好。
尽管今年很多企业被关停,但只要是环保达标、能正常开工的企业业绩都不错,绿色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这点已成为业内共识。
调研组专家建议,在国家愈发重视安全环保的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要走清洁、智能、绿色生产的道路,注重技术创新,稳扎稳打,不求赚快钱,同时抓好几个拳头产品,这样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出台统一的环保监管标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推动我国农药行业绿色发展,中国化工报社、中国化工产业研究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紧扣绿色发展主题,在长江经济带覆盖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份开展农药行业调研,发掘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典型样板,揭露违法乱相。本次会议即是调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对环保考验的华星经验
今年以来,环保压力层层加码,不少企业因为环保问题导致停产,甚至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身处长江岸边的华星化工又是如何迎接这一考验的呢?
安徽华星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颜泽彬介绍说,企业从2016年开始,就开始了环保治理“歼灭战”。先是引入专业公司治废水,投资8900万元、历时93天完成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程,并于2017年5月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治理废气,累计投入资金7869万元,此外多措并举治固废,目前已投入1600多万元。
一方面给原药做“减法”,减量减排。原药产品由14种减至8种,原药产值比重由72.3%下降至46.1%,废水量由2016年的1.1万吨/日,下降至2018年的0.3万吨/日。
另一方面给制剂做“加法”,转型升级。2018年初,华星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主动对原有的1万吨/年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实施转型升级改造。4月18日,年产能达10万吨的绿色智能化草甘膦制剂加工中心建成投产,废水排放量减少94%,废气排放量减少93%,固废排放量减少87%,基本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华星以酯材料为重点转型发展,提升化工新材料板块产值比重,谋求实现制剂板块产值比重上升8~10个百分点,弥补原药减量导致的效益下降并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水清、厂绿、产业优”,打造绿色环保标杆企业。
颜泽彬建议,希望尽快出台绿色智能农化企业的行业标准,产学研领域在环境治理与转型升级上能提供技术支持,为鼓励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