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主创新:华星的腾飞之路

2006-04-29 690

和县乌江,是楚汉相争大剧落幕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在这片热土上崛起了一家民营股份制上市企业——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跻身中国农药行业前5强。由当初作坊式的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华星化工走的完全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华星化工的前身是和县农药厂,始建于1984年,是乌江镇的乡镇企业。1998年2月通过改制成为股份公司,2004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在商海的摸爬滚打中,华星人逐步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企业就难以在市场立足。因此,华星人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升级。

华星公司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托是技术中心。这个技术中心成立于2000年,建立了由研究、生产、销售、财务、质量等部门组成的技术委员会,组建了对重大技术问题和重点项目进行咨询、评价的专家委员会。技术中心建立了较为合理的项目选择、立项、过程管理等运行机制。项目研究开发遵循长中短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分步骤地展开企业研发工作。中心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研开发和激励机制,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3%以上用于中心技术开发经费,并保持技术开发经费年20%左右的增长率。2003年底,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国家人事部正式批准设立,更使该公司技术创新如虎添翼。

企业科技创新开发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上。在新产品开发上,华星遵循“创新、超前”的原则。1997年,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联合开发的18%杀虫双撒滴剂,成为全国十几个水稻主产区防治害虫的主要产品。1998年,公司与沈阳化工研究院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发出高效杂环类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先后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2000-2001年度,公司相继开发草除灵乙酯、氟虫腈。前者被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计划,是国家重点新产品;后者被国际植保界誉为21世纪三大杀虫剂之首,是全球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杀虫剂。年产500吨“苯氧菌酯原药”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双高一优”项目计划和第七批国债专项资金项目,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列为重点新产品;年产150吨“高效氟氯氰菊酯原药”被列为国家第三批“双高一优”项目计划。在生产一线,公司的各生产车间每年都要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攻关10-20项。这些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提高了产品总收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是在关键技术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引进,到目前已积累了一系列完整的核心技术。对这些核心能力、关键技术,华星公司建立并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服务体系。同时,尽快实现企业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标准。在知识产权的生成和保护方面,公司非常注重投入,每年用于专利申请、维护及奖励的投入达数百万元。到目前,华星化工公司已获得国家专利计31项,其中有7个发明专利。

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才。为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不断吸引和激励科技人才,从制度上为科技开发提供动力保证,公司先后拟定了《技术中心建设与运行办法》、《课题计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公司长期贯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战略,采用外聘、兼职研究等方式吸引业内权威专家加入科研队伍,逐步建立了精干、高效、适用的科研队伍。公司还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机制,进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平台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走自主创新之路,使华星有了一个辉煌的今天。坚持自主创新,华星必将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巢湖日报  李庆生 本报记者 谢庆普